2012年10月25日 星期四

農糧署南區分署鼓勵活化休耕農地增加產值 創造就業機會


記者彭惠美報導/自民國73年起政府推動休耕政策,休耕面積達20萬公頃,外界普遍認為農地休耕屬消極性作為,且存有田間管理不善及不利擴大經營規模等問題,無法有效提升農業競爭力。農糧署南區分署表示,為活化休耕農地,提高糧食自給率及維護生產環境,農委會規劃以兩個期作連續休耕5萬公頃之農地為優先活化對象,鼓勵種植進口替代、具外銷潛力及可維護農業永續經營之有機等作物,以提供就業機會及增加農產產值,發展農業。
休耕地蟲害鼠害屢遭詬病 影響農地耕作收益
    休耕田區屢有管理不善,影響鄰田生產情形,常引起外界關切,該分署轄內小地主大佃農蘇宗哲先生一再表示,大部分申領休耕給付之地主,主要以購買農地置產,申請休耕卻未善盡管理責任,屢致蟲害、鼠害影響鄰田,增加鄰田實際耕作者生產成本,對於政府鼓勵同一田區每年至少1個期作恢復生產,極力支持,認為有助提高國內糧食自給率及維護農業生產環境。另嘉義縣朴子市大佃農李文忠表示,支持政府活化農地的決心,將主動向週遭農友宣導,向休耕說「不」,一起為活化農地打拼。
    該分署進一步表示,農地休耕引發農地如何再利用的問題,要符合經濟效益、糧食供應、WTO的規定及戰備儲糧的實際現況,政府的農地休耕政策不能停留於休耕補貼階段,積極推動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為提昇我國糧食自給率之重要關鍵,鼓勵同一田區每年至少1個期作恢復生產,種植進口替代作物如非基改飼料玉米、大豆、短期經濟林等,或毛豆、結球萵苣、胡蘿蔔等具外銷潛力作物,抑或可維護農田生態的有機作物,並由當地直轄市或縣市政府依地方需求評估選定具區域性之「地區特產」作物,一方面有助於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發展地區特色農產業,另一方面藉由中央及地方共同督導,防範產銷失衡,可讓經費資源作更合理的配置應用。該分署呼籲申辦農地休耕農友,倘無復耕意願,可配合新措施將土地出租專業農民耕作,不會影響收益也絕不會有「375」之問題,政府掛保證,請農友放心,也是共同為台灣農業發展盡一分心力的具體表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