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代容醫師
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
經歷: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精神科住院醫師
國立成功大學附屬醫院精神科住院醫師
國立成功大學附屬醫院精神科總醫師
現任: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新化分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專長:憂鬱症、焦慮症、躁鬱症、思覺失調症、物質相關疾患、睡眠疾患、
專長:憂鬱症、焦慮症、躁鬱症、思覺失調症、物質相關疾患、睡眠疾患、
老年失智症
民意日報記者黃天辰報導/突然間覺得喘不過氣、頭暈、心跳加速、手腳發麻、開始冒冷汗,開始擔心自己的身體是不是出甚麼問題,感覺快死掉或者要瘋掉了。可是每當自己被送到急診室,症狀好像緩解的差不多。急診醫師的檢查也顯示沒有甚麼異常。但這樣的感覺是這麼真實而令人害怕,求助其他門診醫師,安排的檢查,又顯示結果正常。開始擔心身體不知道是不是怎麼了,是不是有沒有檢查出來的問題,之後可能會想自己是不是抗壓性很差?是不是自己太神經質?一再再突然的發作,甚至讓人開始害怕出門,擔心會不會又再次的發作卻沒有人可以幫忙自己。
新化分院醫師馬代容表示,上面是時常從恐慌症患者身上聽到的描述。恐慌症終身盛行率約1-4%,女性較男性比例高2-3倍。很多人不知道這樣的症狀其實是恐慌發作,也很多人擔心精神疾病的汙名化問題而不敢就診。
馬醫師說,在門診曾經遇到五十幾歲的A小姐,A小姐是急診的常客,常常"發作"而被送到急診吊點滴。與她交談可以感覺到她對自己很沒有自信,因為常常工作到一半不定時的發作而被送去急診。工作生活嚴重受到症狀的影響。她也自嘲說我就是抗壓性很差,別人都沒事,我就不行。在了解症狀之後,A小姐得的便是上述的恐慌症,連續服用藥物一段時間之後,A小姐重新取回生活的主導權,發作次數從一週數次慢慢的降下來,有一天還很高興的表示"遇到急診的護理師,被問怎麼最近都沒有來?有比較好了是不是?"
馬醫師說,恐慌症症狀包括有心悸、冒汗、發抖、頭暈、冷顫或發熱感覺、不由自主的呼吸急促或窒息感、喉嚨有梗塞感、胸口疼痛或不適、噁心或腹部不適、皮膚感覺異常(麻木或是刺痛感)、失去真實感(覺得周遭環境的一切變得不真實)或失去自我感、害怕自己失去控制或好像要發瘋、擔心自己要死掉。上述十三項症狀中出現四項以上,就需要注意。一般而言,症狀發展非常快速,通常在十分鐘以內,症狀會達到最嚴重,之後持續二十至三十分鐘後會緩解,較少會超過一個小時。如果患者因持續擔心再度發作,反覆就醫安排許多檢查,雖然檢查結果沒有異常但仍十分擔心,致使生活行為改變(例如避免出門,避免開車),持續時間長達一個月以上,就要考慮是否罹患恐慌症。
馬醫師說,恐慌症的治療主要以藥物為主,血清素藥物有很好的效果。但血清素藥物發揮效果需要一段時間(約兩週以上),這段時間醫師通常會搭配其他的藥物來緩解發作時的不適。除了藥物以外,正確的疾病認知以及搭配放鬆訓練例如:腹式呼吸,也可以協助患者改善症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