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4日 星期二

郭綜合醫院黃太謙副院長談罕見腸阻塞(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



民意日報記者陳素珠報導/血管是人體重要的器官,但也會伺機找碴。來自血管的第一個碴為血管阻塞,造成器官缺血,如缺血性中風,或心肌梗塞;另外一個碴是血管出血,如外傷,或腸胃道潰瘍出血。第三個碴則是壓迫症候群,血管壓迫腸道,造成腸阻塞,最有名的是「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
郭綜合醫院外科黃太謙副院長表示,在解剖學上,消化道從口、食道、胃到十二指腸,十二指腸恰恰通過主動脈與上腸繫膜動脈之間的夾角。這個夾角原本就堆積脂肪,脂肪的體積可以撐開夾角;當人變瘦,夾角內的脂肪減少時,這個空間將隨之縮小,壓住十二指腸,讓食物無法通過。研究發現,這個夾角在正常時大約3865度之間,但小於25度時就容易發生阻塞。
案例一是一個17歲女性,早先在外院被診斷有「神經性厭食症」,這是一種為了維持低於標準體重,所伴隨的飲食異常。來診前出現反覆嘔吐,到診時體重僅有42公斤;身體檢查發現在上腹區有「搖水聲」,這是液體跟空氣充滿在胃部的特殊聲音。之後做了電腦斷層掃描,發現脹滿的十二指腸及狹窄的主動脈上腸繫膜動脈夾角。
案例二是一個47歲男性,來診前一個月已有上腹痛的情況,過去三個月體重下降11公斤。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結腸癌,經由手術及病理證實為第四期癌症。開刀四日後已排氣,但鼻胃管引流量每日仍約1500毫升,過一週體重更下降12公斤,於是排「上消化道攝影」以確立阻塞的原因。病人喝下可以顯影的鋇劑,發現鋇劑滯留在十二指腸,並呈現垂直的縱斷面,此為典形的上腸繫膜動脈壓迫十二指腸的影像。由於保守治療可能曠日廢時,延誤到後續的化學治療,所以為他進行胃-空腸的繞道手術,術後四日即可飲食,再三日後平安出院。
黃副院長表示,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少見,大約每一千人出現一到三名,女性比男性多,特別是1039歲的女性更頻繁。早點診斷,就可以進行正確的治療。一旦忽略,仍有機會造成死亡,死亡的原因為營養不良、脫水、電解質異常、胃出血甚至穿孔。嚴重耗弱性疾病以及解剖位置異常的人是好發族群。所謂耗弱性疾病指的是癌症、嚴重外傷、營養吸收不良症、或是神經性厭食症等;而解剖位置異常是十二指腸懸吊太高或上腸繫模動脈起源處過低,都增高十二指腸被夾住的機會。
黃副院長表示,依病況,輕度的,吃的少就有飽脹感;嚴重時會吐出含有膽汁的胃液、體重下降等;在某些姿勢時,包括趴著、左側躺、或者將膝蓋提到胸前,可以讓病人覺得舒緩。檢查上較常用的是鋇劑上消化道攝影及電腦斷層,可以看到阻滯在十二指腸的鋇劑斷面,在電腦斷層上則呈現窄縮的主動脈與上腸繫模動脈的空間。
黃副院長表示,治療上以保守療法為主,適時的鼻胃管減壓引流、矯正脫水及離子異常、提供高能量營養輸液、以通過阻塞處的鼻腸管餵食等,可得到八成的成功率。但在保守療法失敗或不願拖長病程時,就需考慮手術治療,常用的術式皆以繞開阻塞為原則,包括十二指腸空腸繞道術、胃空腸繞道術、史壯氏(Strong’s)懸韌帶鬆解術等,可依各種考慮進行適當的手術。
黃副院長強調,,當你發現周遭的人很瘦,又時常嘔吐時,應該提醒他到腸胃內、外科求診,以早日診斷並進行治療,維持身體的健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