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8日 星期二

郭綜合醫院顏士展醫師談「薦髂關節痛」的中醫治療


民意日報記者陳素珠報導/「醫師啊,我腰痛很久了,以前照X光說第四第五目長骨刺,椎間盤突出拉」醫師仔細觸診患者所摸的位置,是在薦髂關節上,並不是腰。
    郭綜合醫院中醫科顏士展醫師表示,如此的情節常常在門診上演,因各式廣告的關係,國人對椎間盤突出有初步的暸解,但對造成下背痛的另一項主因「薦髂關節痛」卻常常忽略。2015年的回顧性研究,目前認為約有10-25% 的下背痛是薦髂關節問題引起。
顏醫師表示,薦骨和髂骨、坐骨、恥骨一同構成我們的骨盆,薦骨上接著脊椎,薦骨和髂骨有薦髂關節連接,髂骨再與大腿骨連接。大家可循著腰椎向下摸到屁股上的三角形的大骨頭,那就是薦骨。薦髂關節上乘著脊椎,下接著大腿,是全身負重最重的關節。如此辛苦的天天工作也難怪下背痛會在此產生。
顏醫師表示,診斷上部分患者曾有薦尾椎或坐骨撞傷的病史,搭配望診患者的身形,觸診骨性結構是否錯位,還有各項的理學檢查,進一步也可利用影像學來輔助診斷。
中醫治療可使用針灸八髎穴、長強穴等來治療,局部可觸診緊繃點施針,針開局部有問題的結構;若有薦髂關節錯位的患者也可使用正骨手法及推拿治療;若患者太虛則可再加上活血化瘀及補肝腎中藥以達到良好療效。以下來看典型的案例。
顏醫師表示,40歲女性,數年前曾自樓梯跌傷,屁股著地,並未治療,近年來薦髂關節漸有疼痛感,頭易暈,體力差,食慾較差。觸診局部較緊,脈診下半身脈弱偏澀。針刺八髎穴,長強穴,一週三次,3週後,體力改善,頭暈無,痛已無。
此案例就是在一次的創傷後產生慢性疼痛,在排除內科問題如僵直性脊椎炎等等後,大部分的病人可以問到薦尾椎或是坐骨的撞傷史,也就是俗稱的「鄧丟尾椎」。在X光確認無骨折後,大部分的病人可能不以為意,但日後常常出現薦髂關節痛的問題。除了局部的疼痛外,受傷的位置常常影響到中醫所說的督脈的巡行,造成頭暈的現象。
案例二也是常見的典型案例,但是由中醫所說的腎虛引起的薦髂關節錯位。32歲男性,因兩小趾時有觸電感來求診,有薦骨撞傷史,工作壓力大,下半身脈弱,末端澀,配合理學檢查,判斷神經問題也是由薦髂關節的小錯位引起。一週一次針刺薦骨傷點,配合濟生腎氣丸治療2週後,觸電感即甚少發生。
案例二的男性除了撞傷史外,還有工作壓力大的問題,做夢亦緊張,在中醫觀點來說,長期的緊張恐懼會耗損腎氣,日積月累會影響到薦髂關節的穩定性。在復健科會設計運動來加強骨盆的相關肌群,而中醫會在此基礎上再加上補腎的藥物治療,臨床上效果良好。
案例三則是較特殊的案例,但臨床上也越來越多見。40歲憂鬱症女性,身形瘦小,主述薦髂關節痛甚,脊椎多處痛點,左手大指板機指,診脈脈虛緊澀。以當歸四逆湯內服,養血祛寒後配合針灸八髎穴,魚際穴,疼痛緩解,板機指亦改善。
顏醫師表示,臨床上憂鬱症常伴隨著各種疼痛,薦髂關節痛也相當常見,患者本身因憂鬱症以活力不佳,加上薦髂關節疼痛更降低其活動意願。中醫能針灸改善其疼痛加上對症的內服藥治療,讓憂鬱症患者體力精神改善。
顏醫師表示,除了針灸及中藥治療外,運動也是薦髂關節疼痛治療中不可或缺的。下半身及核心肌群的訓練,如走路,慢跑,太極拳等薦髂關節相關肌群的訓練;韌帶的伸展,如簡單的瑜伽等,患者需在醫師指導下進行,否則不當的運動可能增加疼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