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日報記者李麗梅.陳素珠報導/潘小弟弟,4歲5個月。2歲時因情緒控制不佳,與家人溝通有困難,常出現無意義且重複的行為,影響與他人的互動,經家長帶至兒童發展門診,經醫師診斷為自閉症,轉介至本院復健科接受物理、職能及語言治療迄今。復健治療後,情緒行為及溝通能力明顯改善,目前正順利就讀幼稚園小班。
郭綜合醫院復健科張志龍職能治療師表示,從醫學角度來看,自閉症孩童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受損而導致的發展性障礙,這一類孩童在大腦的接收、組織及計畫過程與一般發展的孩童不同,使得自閉症孩童對於事情反應會有所不同,也因為自閉症孩童彼此間的差異性大,臨床上稱之為自閉症光譜(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來說明此疾病的多樣化。然而造成自閉症的原因不明,並非由心理或環境因素而導致,推論可能是遺傳因素、懷孕期間的病毒感染及腦部損傷所導致而成。依美國疾病管制局資料2011~2013年自閉症盛行率為百分之一,男性的發生率為女性的4~5倍,依105年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台灣自閉症人口為13476人,盛行率為二千分之一,比率較美國為低,且有城鄉差距,都市較鄉村比率高,並有逐年增長的情形。
張治療師表示,自閉症發病於兒童期,多數自閉症孩童在3歲之前,會表現出社會溝通與互動的障礙,且通常會在1~2歲時就出現症狀,由於孩子對口語、肢體動作及面部表情等表達與理解能力不佳,使得孩童在建立人際關係上受到影響,常見的情況就是有小朋友因玩具壞掉在哭,而自閉症孩童卻無法理解其哭泣的原因,甚至會很高興的向別人說自己有新玩具,如此不適切的應對方式進而產生社交互動的障礙。另外,一部份的自閉症孩童會有無意義的重覆行為,或是固定的思考及行為模式,如:堅持要使用自己的餐具吃飯,若使用他人或替代的餐具時,則會表現外顯的行為,出現情緒的問題。較嚴重的自閉症孩童也會伴隨著認知、語言及動作上的障礙,影響孩子的學習能力;因此,在學校常會發現自閉症孩童易有情緒障礙、行為問題、學習障礙及人際互動不佳的情形。
張治療師表示,一般而言,若發現孩童有自閉症的症狀時,建議家長尋求早期療育團隊的協助,以接受各專業的評估,針對孩子的主要問題進行治療,給予適當的建議,幫助家長更了解孩子的狀況,並教導家長如何引導孩子產生較適切合宜的行為。職能治療師常使用感覺統合治療、遊戲治療及行為分析來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以改善自閉症孩童不適切的情緒反應、人際應對溝通,使得孩子未來的學習方式及人際互動更佳順遂。
張治療師表示,學者何美慧 教授於「溫柔引領泛自閉症學生」一書中指出,自閉症孩童有一個不同於一般人的感覺世界。自閉症孩童處理感覺刺激的異常,例如對於某些刺激過於敏感或過度遲鈍,可導致他們自環境或人群中退縮,以阻擋環境刺激的持續衝擊,進而影響其人際關係與有意義的語言的建立、對於世界的探索、產生固著行為與情緒問題。所以在處理自閉症孩童情緒及行為問題時,必須考慮自閉症孩童的特殊感知覺經驗與特質;而感覺統合治療,強調適當的提供前庭覺、本體覺及觸覺刺激,以促進中樞神經的組織與整合的特性,可適切改善自閉症孩童的感知覺特質。
張治療師表示,若發現孩子疑似出現自閉症之情形時,建議需早期發現並早期進行治療,並在專業人員、老師及家長的合作下,協助自閉症孩童逐漸融入社交、學習活動,並適應日常生活與環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