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4日 星期一

疑似中風的症狀,於黃金3小時內盡快就醫,增加治療的機會

民意日報記者黃天辰報導/ 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新化分院今(24)上午10:30舉行醫療記者會,由醫師林冠宏主講「不一樣的中風,一樣的重」。 林醫師現任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新化分院神經科主治醫師
專長失眠、頭痛、頭暈、癲癇、腦血管疾病。
    林醫師表示,腦中風一直以來都是國人十大死因的前幾名,在104年時排名第3名,總共有11736人因為腦中風死亡,也就是每47分鐘就有1個人因為腦中風死亡。腦中風除了會導致死亡之外,也會造成病人失能、殘障,中風的病人,大約只有20%可以完全恢復,30%可以回到職場工作,有一半的病人需要別人幫忙照顧生活起居,也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社會資源。
林醫師表示,腦中風可以分為出血型和缺血型,分別佔20%80%,其中缺血型又可以分成一般的缺血型中風、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和寂靜型中風,其中寂靜型中風最容易被忽略,因其沒有明顯的症狀。
林醫師表示,一般的缺血性腦中風是因為大腦局部的血流障礙,導致急性局部功能喪失。根據大腦不同位置受傷,會有不一樣症狀,例如運動區: 單側肢體無力、嘴角歪斜; 感覺區 : 單側臉、肢體麻木; 視覺區 : 視野缺損; 言語區 : 答非所問、不能言語; 小腦區 : 步態不穩、暈眩; 腦幹區 : 吞嚥困難、複視、昏迷。而對一般的缺血性中風而言最關鍵的治療就是施打血栓溶解劑,如果可以在中風發生的三小時內,及時將病人送到醫院,經醫師評估後針對適合的病人使用血栓溶解劑,可以增加33%復原的機會。然而在台灣只有不到2%的中風病人接受血栓溶解劑治療,可能的原因是病人本身或家屬未能及時察覺中風症狀,因此如何快速辨識中風症狀十分重要,只要看到臉部表情不對稱、單手無力下垂、口齒不清,3種症狀中任何1項,就有可能是中風,應盡快將病人送往醫院,以便盡快給予治療。
林醫師表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就是突發性腦部局部缺血,會有類似中風的症狀但於24小時之內即恢復正常,影像檢查沒有一般缺血型腦中風的證據。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可以視為中風的前兆,而發生中風的危險性可經由下列評分的方式去做評估,包含年紀是否大於60歲、血壓是否大於140/90mmHg、是否患有糖尿病、是否有單側肢體無力或口齒不清、發作時間是否大於60分鐘,分數越高,發生中風的風險越高,建議盡快到醫院治療。
林醫師表示,寂靜型中風就是影像檢查確定有腦中風,卻沒有典型中風症狀或症狀不明顯。雖然沒有症狀,但還是會造成許多的不良的影響,例如會增加之後再中風的風險2-4倍、失智症2-4倍、憂鬱症2-4倍、肺炎5倍、死亡率5倍等。寂靜型中風的盛行率很高,大於60歲的人有約20%,隨著年紀越大或伴隨其他疾病如失智症、慢性腎衰竭等,得到寂靜型中風的比例會更高。大於60歲的人每年發生的機率約為3%,隨著年紀越大或伴隨其他疾病,發生的機率也會上升,一般來說是一般中風發生率的5倍。導致寂靜型中風的危險因子有很多,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心律不整、抽菸、喝酒等,其中又以高血壓最為重要。雖然說寂靜型中風沒有明顯的症狀,但還是會有一些輕微的神經學症狀和認知功能的問題,例如視野缺損、步態不穩、跌倒、精細動作受損、動作執行變慢,記憶、語言、反應及執行速度變慢等,若是發現有以上這些症狀,建議可以到醫院讓醫師評估是否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
林醫師表示,中風的治療和預防可以分為藥物和非藥物,藥物的部分會建議病人使用抗血栓藥物(也就是俗稱通血路的藥),例如阿斯匹靈,以降低再度中風的機會,若是病人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建議病人按時服藥並定期抽血追蹤;如果病人有心血管疾病或是心律不整,建議病人在心臟科追蹤治療。非藥物的部分,建議良好的飲食和規則的運動,飲食盡量少油、少鹽、少糖,主食的部分可以用糙米或五穀米取代白米,牛奶盡量選擇低脂或脫脂,蛋白質的攝取以豆類和魚類為主,盡量多吃蔬菜、水果。最好每週至少150分鐘中度活動或75分鐘費力活動,可以分多次運動,每次10分鐘以上就好,另外每周2天重量訓練。
林醫師表示,發現有疑似中風的症狀,於黃金3小時內盡快就醫,可以增加使用血栓溶解劑治療的機會,按時服藥並定期抽血檢查,保持良好的飲食和運動習慣才可以降低中風再發生的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