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5日 星期三

再生稻田產量低、品質不穩定,轉作硬質玉米,收益會更好

民意日報記者彭惠美報導/農糧署南區分署表示再生稻栽培,因產量與品質不穩定,不利提昇國產稻米品質,政府爰自去(103)年起已明定再生稻不得繳交公糧。建議再生稻田區農友轉作進口代作物如硬質玉米,不僅田間管理容易、栽培至採後處理作業機械化程度高,且政府投入多項產業輔導及補貼契作獎勵金、籽實烘乾費,整體好處多多,粗估農民每公頃淨收益可達6萬元,收益高於再生稻賺款。
該分署說明水稻一期收割所留下的稻樁切口,常導致再生稻栽培時白葉枯病的孳生蔓延,病蟲害發生頻率較高,單位產量每公頃約3.65.6公噸,普遍低於一般稻作。另再生稻分蘗與抽穗參差不齊,米粒大小與飽滿度較不均勻,被害粒、異型粒、碎粒、未熟粒比率高,碾糙率低,品質較一般稻差。因此希望藉由再生稻不得繳交公糧之限制,導引稻作源頭栽培模式改善,以提昇國產稻米品質。
該分署建議再生稻田區如有意轉作,生長期較短的「臺農1號」硬質玉米為值得考慮之選項。因硬質玉米栽培管理容易、病蟲害少、省水,加上播種至採收烘乾,均可機械化一貫作業,每公頃生產成本約5.6萬元,單位產量最高可達89公噸,為省工高產的栽培作物。
該分署進一步說明,為鼓勵農民轉作,政府除了每期作每公頃補貼契作獎勵金4.55.5萬元不等,補助每公斤2元之籽實烘乾費,且每公斤9元的價格保證收購。若依一般情形每公頃平均產量67噸計算,扣除生產成本,農民每公頃淨收益可達6萬元,收益較再生稻栽培佳。

該分署強調再生稻雖可減少生產成本,惟受諸多因素影響,品質及產量相關不穩定,致售價降低,收入也相對減少,以總收益而言並不划算,反觀轉作硬質玉米,不但栽培容易、產量穩定,且國內硬質玉米自給率僅達進口玉米約1%,原物料需求量大,不易有產銷失衡之問題,加上保價收購等多項輔導措施,誠心建議農民趕快加入轉作硬質玉米的行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