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日 星期五

休耕轉作硬質玉米栽培管理容易。收益佳

民意日報記者彭惠美報導/為提高農地利用效率及整體國產糧食自給率,農委會自102年起推動「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由於硬質玉米不需大量水源及省工易栽培之特性,在農糧署南區分署積極推廣輔導,硬質玉米栽培面積逐年增加,嘉南地區1032期作種植面積10,337公頃,較去年同期作面積8,877公頃增加16%。雖本期作期間受雨水不足之影響,每公頃平均生產量仍可達5,600公斤,總產量達5.8萬噸,每公頃平均收益可達6萬元以上,高於水稻及休耕賺款。
該分署表示,該轄區內硬質玉米2期作主要種植品種為「臺農1號」、「臺南24號」、「明豐3號」,其中「臺南1號」生長期短、「明豐3號」生產期較長但產量高。農民可評估自身需求,選擇適合之種植品種,例如翌年1期欲規劃輪植水稻或其他作物,即可種植生長期較短之「臺農1號」。
由於硬質玉米具有栽培管理容易、病蟲害少、不需大量水份等特性,每公頃產量可達6.7噸,最高可達8-9公噸,加上播種至採收烘乾,皆可機械化一貫作業,許多休耕地、旱作地農民改栽植硬質玉米。為滿足產量增加後採收、烘乾需求,該分署陸續輔導基層農會及代耕業者投入代耕機具,從計畫推動以來已輔導購置嘉南地區硬質玉米聯合採收機達74部。另為滿足採收後烘乾需求,除輔導義竹鄉、六腳鄉、鹿草鄉農會、學甲區農會設置乾燥中心,並鼓勵公糧業者積極投入烘乾作業,提供現代化設備服務鄰近契作農戶,達到省工栽培降低耕作成本之目標。
為增加農民收益,提高農民種植硬質玉米之意願,原訂每公斤籽實收購價9元,每公頃收購上限5,400公斤之數量限制已取消,並自1032期作起實施,讓農民收益更有保障。惟為避免有繳售爭議事情發生,農糧署也已經訂定繳售量超過生產量基準之查核機制及相關配套措施以因應及防範。

該分署表示,國內硬質玉米自給率僅達進口玉米約1%,原物料需求量大,不會有產銷失衡之問題。除以每公斤9元的保證收購價格,再加上政府補貼每期作每公頃契作獎勵金45,000元、大佃農每期作每公頃契作獎勵金55,000元,還有每公斤2元之籽實烘乾費補助。若依一般情形每公頃平均產量6.7噸計算,扣除生產成本每公頃約5.6萬元,農民每公頃收益可達6~7.5萬,遠高於休耕給付的4.5萬元,亦高於近三年2期稻作之平均收益5.8萬元,該分署籲請農友們加入硬質玉米這個「黃金」陣容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