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7日 星期二

這不是雞眼 --- 常讓人誤解的「病毒疣」

民意日報記者彭惠美報導/案例:19歲男性,數月前發現左腳底有幾顆表面略黑且粗糙的硬皮丘疹,以為是雞眼,便自行買雞眼貼布使用。結果狀況並沒有改善,反而出現更多病灶。經醫師診斷為「病毒疣」,並予以三次冷凍治療後,大部分病灶消失。
郭綜合醫院皮膚科劉貴中醫師表示
病毒疣是一種透過接觸而傳染的皮膚病,起因於「人類乳突病毒」感染並刺激皮膚的表皮細胞,使其增生而形成表面粗糙之厚皮丘疹。病毒從皮膚的微小傷口進入表皮細胞內,伴隨表皮細胞一起增生後,再從病灶的表面釋出,直接或間接地去感染其他處皮膚。
了解病毒疣的傳染形式,可讓我們理解哪些族群比較容易感染病毒疣:(1)肢體彼此接觸頻繁的人,使病毒疣在其間互相傳染的機會增加,例如孩童及年輕人。(2)工作常接觸水,易使皮膚有小傷口的人,例如市場攤販、餐廳員工、工人。(3)皮膚障蔽功能不好的人,例如異位性皮膚炎患者。(4)免疫力低下,使身體抵抗病毒能力較弱的患者,例如愛滋病患或接受器官移植有在服用免疫抑制劑的病患。此外,下列是容易感染病毒疣的情況,應加以預防:(1)赤腳在泳池地板走路。(2)常使用公用毛巾或拖鞋。(3)常接觸公用工具,例如門把。(4)當皮膚對合接觸區域的一邊已有病毒疣時,另一邊也容易被感染,例如大姆指內側和食指內側。最後,還有一個讓人防不勝防的傳染源,就是潛伏期感染,意指人類乳突病毒從感染表皮細胞後,到皮膚表面長出肉眼可見病灶,約需26個月的時間。這期間內皮膚表面雖然還看不到病灶,但可能已有病毒存在,此時這塊看似正常的皮膚就成為散播病毒的隱形來源。
病毒疣的皮膚表現依據病灶外觀、位置與病毒型,可進一步分成數型,其中「尋常疣」最為常見,可長在任何處皮膚,為表面有粗糙角質化的丘疹,又因看似魚鱗附著在皮膚,故俗稱「魚鱗贅」。另一種常見型為「蹠疣」,如案例所示。顧名思義,它長在腳底,常和雞眼混淆。而且因為腳底常處於踩踏狀況,所以蹠疣通常侵犯較深,處理上需較久或多次的治療。至於大眾常聽到的雞眼,起因於皮膚長期過度受摩擦或壓迫,導致表皮增厚及過度角質化,可視為皮膚的自我保護反應,故不具傳染性。

病毒疣常用的治療可分成兩大類。第一類是直接破壞被病毒感染的表皮細胞,如冷凍治療、電燒治療、外用去角質藥物(水楊酸、乳酸等)、手術切除。第二類為刺激免疫系統以破壞被病毒感染的表皮細胞,如塗抹咪莫特(Imiquimod)藥膏。通常醫師會考慮以下幾點來選擇治療的方式:(1)病灶數目、大小、位置、型態。(2)病患對疼痛的忍受度。(3)病患對治療的配合度與治療後傷口照顧的能力。(4)病灶對之前治療的反應。切記沒有哪種治療方法絕對有效或比較好,都必須追蹤觀察治療後的反應。若還有殘餘病灶,要耐心繼續治療到好,避免復發。此外也不要自行削薄剪除病灶或用手摳病灶,除了無法清除乾淨外,還可能散播更多病毒出去。雖然病毒疣可能一段時間後自行痊癒,但當發現有疑似病灶時,仍建議及早就醫,醫師討論後配合治療,防止病情惡化及成為病毒散播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