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2日 星期二

讓血液透析上針不再疼痛 ---談改良鈕釦式穿刺打法

記者彭惠美報導/腎臟病為不可逆的疾病,需要長期的治療。台灣是全世界透析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腎臟病已成為威脅全世界公共健康的主要疾病。每年洗腎人口仍有百分之四至五的比例增加。根據中央健保局102年七月公布的資料,目前台灣透析人口約六萬六千人,其中又以血液透析占絕大部分,約有百分之九十%,也就是相當於六萬人。而在台灣透析人口的平均年齡約64歲左右,血管品質在透析初期就已經開始萎縮與鈣化。
    良好的透析院所應鼓勵自體動靜脈廔管作為透析使用。好的透析血管通路除了要流量夠大,能夠支持每分鐘300亳升以上的血液進出管路外,更要能輕易地針頭下針;而且要能在重複下針的情形下,血管仍會恢復彈性而不會輕易阻塞。
  郭綜合醫院腎臟內科蔡明松主任表示,血液透析病患每星期必須往返醫院3次,打針時的疼痛與上針不順為慢性洗腎病患最大的困擾。透析作業標準為每次透析流程要打兩針,一年下來就至少得忍受312次針扎的痛苦,上針時需要打4針時有所聞,病患的疼痛與不安全感就油然而生。很多壓力感來自穿刺針頭的恐懼感,因此如何解決病患對針頭的畏懼成為解決患者心理壓力的一大挑戰。
    洗腎患者的血管就如同患者的第二生命,需要好好保存其通暢性與彈性。因此國際間開始修正打針的方法,歸納共有三種常見的方法:1.區塊式打法(area wall)2.階梯式打法(rope ladder)3.鈕釦式打法(buttonhole)。區塊式打法快速方便,可減少上下針時間,因下針處在固定區域,病人不必去記住歷次打針點,但因反覆在附近區塊下針有較大機會形成假性動脈瘤。至於階梯式打法,因找尋數個不同動靜脈下針點而使得不同區塊血管都能得到休息,但若有區塊局部狹窄或遇到疼痛區對穿刺針穿刺,病患仍會有極深的恐懼感,且會逐漸限縮護理人員下針區塊。在西元1977年就發展顛覆下針的思維,利用持續尖針穿插同一皮下組織,使之逐漸形成穿刺隧道後,導入鈍針穿刺法,因形狀外觀極似鈕釦,因此叫鈕釦式打法。鈕釦穿刺法的好處是可以達到無痛或少痛的好處,而醫療人員可以利用此隧道順利完成上針的任務。但在陸續報告有人因穿刺初期,仍需用尖針下針,因此很多人在此階段即放棄了。
    2003年,日本nipro公司發展用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的材質,幫助迅速形成穿刺通道,大大減少隧道建立期的不適。之後的上針,也同樣運用鈍針來穿刺,更大幅減少疼痛感。本技術由日本並流傳至韓國。
    也因穿刺通路是固定的,不必使用止血綁帶來膨漲血管,對很多不喜歡綁止血帶打針的患者來說也是好處之一。陸續有研究顯示,利用此下針技術,讓洗腎患者困擾的假性動脈瘤也可以得到控制,甚至可以稍微縮小,這些都是對手部外觀比較注重的患者的福音。同時因為持續針對特定血管部位穿刺,當歷次修復過程漸次穩定後,更可以縮短透析後止血時間。至時是否可以延長廔管壽命,可以發現廔管存活率和傳統打法沒有差異,仍待更多研究來回答這個問題。
   蔡主任表示, 至於哪些人可以適合做此技術呢?1.怕打針疼痛的人、2.收針後容易流血不止的人、3.注重手部外觀的人、4.動靜脈廔管過短,不易施打的人都很適合。但仍需在專業腎臟護理師評估血管走向及適合扎針點足夠後才能適用。
    此上針技術也有一些技術瓶頸,譬如人工血管因無自體修復能力,所以不適用此技術。另外若已經有明顯假性動脈瘤,則因上針的區塊不好選定,會增加設置鈕釦上針點的困難。另外,實施此技術最大的疑慮是增加感染機會,因此如何做好感染控制為最重要議題。郭綜合醫院醫療團隊深入日本與韓國,並斟酌學術論文的建議,採用2% Chlorhexidine gluconate(2% CHG)最高等級無菌要求,以全面減少併發症並更深入減低不適感為第一優先。截至目前為止,病患滿意度是100%

    鈕釦式穿針技術為一全新的醫療突破,打破以往的技術思維,重複打在同一地點,反而看到了一些不錯的臨床預後,附帶病患還可以避免打針的痛苦,更多的好處還帶往後更多的研究來開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